《我在故宫修文物》:那些默默坚守的淳朴,才是真实的体面
今天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电影版,所以有了此文
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预告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a0355akvbyx
《我在故宫修文物》:默默坚守,就是体面
文:小日
我很少去故宫,上一次去,还是和母亲。
我母亲是一个数学很好的人,她看故宫时会留意数字,而我当时看她眯着眼戴着老花镜看整个脸贴着玻璃看故宫时,内心很感慨。
我觉得,母亲这个小人物反映了一个关系,中国个体如何对话中华文明的历史,最后,我母亲一直再感慨中国匠人的艺术高度,一边赞叹,一边叹惜时,我陷入悲伤伤。
故宫与大众的距离实在太远了。
这次,看《我在故宫修文物》,我提前做了心理准备。
我们只买到9点40分那场,加上之前经历整整两个小时的会议,所以我特意喝了一听红牛,纪录片,不好看,容易困。
但《我在故宫修文物》还算很温暖。
一很亲切,我想到了很多的亲情片,例如《我们俩》;二很平实,平常人的故事,从周一骑单车的女孩开始,就很平实;三很生活,我曾经住过北京的四合院,那是我大学时,我记得那个院子里,就有一颗枣树。
若非要吹毛求疵,整个片子或许问题就在于太亲切、平实、生活。
我也曾想过,其实可以有别的办法去演绎,例如,工作者的家人真的理解匠人们的人生选择吗?他们那么清贫;又例如,匠人面对那些真的没可能修复的文物怎么办?会沮丧吗?又例如,师徒之间的关系真的那么平静吗?有没有更苛刻的要求?再例如,从小就生活在故宫里的匠人,他如何评定自己的一生?
然而,我最后放弃了追问。
一如《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题词一样:
择一事,终一生。
没有人可以质疑一个坚定的信念,没有人可以怀疑一个人的终身选择。
所以,我选择了平静,只去平静地感受我本能感受到的一起,而在看完整个片后,我想到了五个词:红门、生死、师徒、格物、日常。
第一个词:红门。
门成为叙事线的开始和结尾,从开门,一扇一扇开门,到最后的关门。
门为我们理解故宫整个独特的时空提供线索。
观影时你会想,如果没有这扇门,故宫的范围(仪秩)是怎样的,没有了围合,就没有场域;没有场域,就没有基垫;没有这扇门,仿佛整个华夏文明仿佛就没了根,虽然布落全国的中华文明成果林林总总,各自生辉,但没有这样一扇门,仿佛那些千百年的匠心文明就无法凝聚。
仿佛从来没有起点,也从来没有终点。
所以,开门是秩序的开始,关门是文明的沉淀。
开合之间,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
所以在关门时也会感慨,在关门前最后一次巡视,那些空无一人的角落,恰恰隐匿着多少朝代的秩序、逻辑、名望、更迭与兴衰。
第二个词:生死。
生死贯穿了整个片。
那些残缺不全的文物,最后成为完整的个体,是一次生,在此过程中,文物修复者用匠心担当一个外科手术的角色;杏树的瓜熟蒂落是感谢人们,也是生;原本零散的部件最后一一运作起来,发出清脆的钟表声,也是生。
而故宫老师傅种的枣树,移植后的枯,是死;流浪猫一边获得救助,一边被安排做节育手术也是死;收藏家与文物修复家问及故宫有没有收藏到一些更大一点的钟表藏品时,其实也是一种死。
在生与死之间,文物修复者用手将一些原本死去的文明碎片恢复生机。
于是就有了比生死更重要的词:生动。
当那些零碎的金属部件最后拼装起来,上面的母鸡在喂食、小鸡展翅、流水运转时,那就是生动。
我们通过这些生动的符号,找到与多年前某个朝代光景对话的方式。
也算是唯一的方式与途径。
文物修复者还原了那时的光景。
天工开物,栩栩如生。
第三个词:师徒。
匠人的手艺,需要心传,这是匠心的第二种解释。
每一种不同品类的文物修复过程,都是比耐心、比技巧、比思考、比处理方式、比手艺的历程。
比起一般的师徒关系,文物修复者的师徒关系先得简单得多,也朴素得多。
无论是徒弟认同师傅的一丝不苟,还是师傅等徒弟一起吃饭的点滴关心,都很温暖。
这其实引发了另一个思考,一个人为什么要把手艺传给一个陌生人。
这或许就是知道生命跑不过时间后的妥协。
所以,才有了老师傅很感慨的那一句,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一回,总得要留下点什么。
这里的留下,一是指修复好的文物,二是指留下来的手艺。墙上那些最开始的老师傅合照,映射时间如梭,宛若白驹过隙,而当师傅指着照片中的年轻人说这个是我父亲时,流露着文物修复世家的自豪。
这样的自豪,不是骄傲,更多是一种惋惜。
所以在最后修复文物展览中,老师傅也才说,一个人把这么多时光都放在这里,如果修复不了一两件重要的作品,真的太可惜了。
这里的可惜,也有着个体本身,对历代文明的,惋惜。
第四个词:格物。
格物以明志,是中国传统思想很重要的一个点。
片中给格物做了极其具象的演绎和说明:用物的眼光看自己,再用自己的眼光看物。
登高、远眺、寄物、比拟等人与万物交流的方式,构成东方文化中最生动和诗意的创作基础,格物也给修文物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终极的心灵意图。
修的不是文物,修的是自己的心性,修的是自我。
修到自我,才能见天地,见众生。
同样的,对话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耐心和品性,对话的也是历史和原本冷冰冰的文物,因为在一次次对话,一次次修缮中,物有了人的性格,物恢复了灵性。
所以,格物的物有两个含义,一是文物,当断指的佛像被恢复完整,它躺在推车上,盖着被子,被人们保护着送去展览时,一如一个焕发新生的人。
在整个时候,物与人的边界模糊,人的精气凝缩到了修复好的文物身上。
第二个物是生物。
片中的丰收的杏树、枯萎的枣树、流浪的猫、逗趣的鹦鹉、独舞的麻雀,都是世间的物。
当我们内心平和,总能从物身上感受到隐秘的温情。
第五个词:日常。
修文物的人,构成了日常。
日常就有邻里相助,遇到问题的文物修复专家彼此交流,彼此帮助,这恰恰就是中国最传统的,无论是胡同、弄堂、村庄、小巷、街道所构成的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守望相助。
独特的剪辑手法,从开门开始,从关门结束,反映的是一个游客看不到的故宫的另一面。
这是另一种日常。
在这样的日常里,有年轻学徒成为年迈的师傅;有时间流动变成时光;有春生、夏盛、秋收、冬寒;有颠沛流离的四季;也有一日一行、一念一生的全部。
在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人,一切都是朴实的。
在整个片中,每个人都在和自己较劲,因为,他们本来已是专家,他们评判的标准也早已无需外在标尺,一切的判断,只求无悔于心,只求对得起历史,只求相对的体面。
这就又回到了本片主旨:择一事,终一生。
而最淳朴的、最默默无闻坚守,就是最真实的体面。
天工开物,栩栩如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l0349yzr8ha
陈粒《当我在这里》
最后,我整理些读过的故宫的书
数量不多,库存有限,供你参考
如您所见,全世界有趣的妞和有钱的爷
基本都关注了本号
“我爱来自全世界的你”
当你可以跟一个人不说话,分享片刻寂静,且不会觉得尴尬,那一刻你就会明白,你遇到了对的人。《低俗小说》
珍视你的每一次阅读,犒赏你的高级味蕾
期许你在午夜梦及所爱,天亮之前有所待